NEWS CENTER
新闻中心
- 2021-08-09
- 2021-08-09
- 2021-08-09
- 2021-08-09
- 2021-08-09
- 2021-08-09
- 2021-08-09
- 2021-09-01
- 2021-08-11
- 2021-08-11
- 2021-08-06
- 2021-08-09
- 2021-08-07
- 2021-08-07
- 2021-08-07
- 2021-08-07
- 2021-08-07
- 2021-08-07
又是一年大棚种植季,滴管堵了怎么办?
滴灌施肥技术是在灌水的同时可以把肥料均匀地带到作物根部,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管理。近年来,滴灌技术的普及让种植户朋友们节约了不少的成本。
滴灌技术灌水流量小,需要的工作压力较低,能够较精确地控制灌水量,把水和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,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,实现局部灌溉。
滴灌施肥注意事项
1、一定要安装过滤器。水源一定要过滤,常用100目尼龙网或不锈钢网;或用120目叠片式、网式过滤器。这是滴灌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。过滤器要定期清洗;滴灌管尾端定期打开冲洗,一般一月一次。
2、施肥前,先打开要施肥区的开关进行滴灌。然后在肥料池溶解肥料,滴灌20分钟后开始施肥。每个区的施肥时间在30-60分钟左右,通过开关调节施肥速度和施肥时间。3、施肥后,不能立即关闭滴灌,应保证足够时间冲洗管道,这是防止系统堵塞的重要措施。冲洗时间与灌溉区的大小有关,滴灌一般为15-30分钟,将管道中的肥液完全排出。否则,滴头处藻类、青苔、微生物等大量繁殖,堵塞滴头。4、选用溶解性好的肥料。溶解性好,施用方便的肥料是滴灌系统的首选肥料。5、适当调整施肥量。对第一次使用滴灌的用户,施肥量在往年的基础上进行调整,然后用“少量多次”的方法滴施肥料。
6、维修检查。经常去田间检查是否有漏水、堵管、断管、裂管等现象,及时维护系统。
滴管堵塞怎么办?
1、滴灌堵塞原因
(1)沉淀物堵塞。主要是化学肥料及水质沉淀造成。一是滴灌施肥后残留在滴灌管中的有些肥料会发生沉淀,如硫酸钙等,而将滴头流道堵塞。二是如果滴灌水属于硬水,碳酸盐含量偏高,长期使用会在滴灌内管壁生成较多的水垢而堵塞滴头。(2)物理堵塞。这是引起滴灌堵塞的主要原因。灌溉水质差,过滤系统又不完善,泥沙等杂物被水泵抽取进入管道及滴灌管后,在通过内镶式滴头锯齿状流道时,杂物将流道堵塞而使滴头无法出水。(3)生物堵塞。作物的根系入侵滴灌出水孔,或灌溉水中藻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引起的堵塞。作物根系的向水性及不均衡灌溉,会导致根系向滴灌出水孔生长,并伸入出水孔造成堵塞。
如果灌溉水中藻类等生物含量丰富,滴灌系统又经常结合施肥灌溉,肥料池等避光设施又不到位,容易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,将滴灌内壁覆盖堵塞。
2、解决方法及使用要求 (1)滴灌水的预处理。这是防止堵塞的最经济有效方法,预处理越严格,物理性堵塞发生的现象就越少。根据水质及流量,在水泵取水口处用铁丝网作3道拦污栅,安装的拦污栅目数由小到大,可分别为10-50目不等,拦去悬浮泥砂和杂物。或将河水引入蓄水池中,经沉淀泥沙后备用,并加盖避光,防止杂物进入及藻类繁殖。(2)合理安装过滤系统及滴灌管。首先根据经预处理的水质情况,要分别安装砂石过滤器、叠片式、筛网式过滤器或组合使用,作过滤处理,水质一般才能达到滴灌水的使用标准。如在棚头阀门后再安装一个小流量的筛网式过滤器,作二级过滤处理,可大大提高滴灌系统防堵塞的安全性能。田间安装滴灌管时,滴灌管上的滴孔朝上,可使水中的少量杂质沉淀在管子的底部,并防止根系入侵滴灌孔。(3)正确使用滴灌施肥。一是要选用可溶性肥料,且施肥器必须安装在过滤器之前。二是滴灌系统过滤设备正常才能进行施肥,施肥结束后要用清水对系统进行15-30分钟左右的冲洗,防止管道中剩余的肥料沉淀。(4)定期冲洗滴灌管、清洗过滤器。新安装的滴灌管第一次使用时,要打开滴灌管未端的堵头,充分放水冲洗,把管中杂质冲洗干净后才能开始使用,滴灌一般使用5次后要再次冲洗。灌水前要经常检查过滤器,开启过滤器反冲洗装置去污,及时清除过滤器滤网上积聚的杂质,防止过滤器堵塞,发现滤网损坏要及时更换。(5)化学防堵。
如滴灌发生肥料等化学堵塞,必要时可进行酸液清洗,可同时达到消毒、抑制和消灭水中的藻类和微生物的效果。常用高氯酸、硝酸、硫酸等酸,使用时将pH值调到5.5-6.0,处理时必须严格控制使用浓度,避免对作物造成危害。酸液清洗时注意调低系统灌溉压力,以减缓流速,提高酸洗效果,结束后再用清水冲洗。这个方法容易引起土壤酸化,建议谨慎使用!
全溶速效吸收好,
生根促缓产量高。
要问此品哪里找,
泉林嘉有黄腐酸!
泉林嘉有上述两款产品,全溶速效有利于作物吸收,滴灌微喷均没问题,催生根、早缓苗,全季使用既可提高产量,又能改善品质!
泉林嘉有 您身边的农技专家
部分内容来源:中国蔬菜